下面我们进一步对 ping pong 示例程序进行改进。 这一次,我们要让 “ping”、“pong” 进程分别位于不同的计算机上。要想让这个程序工作,你首先的搭建一下分布式的系统环境。分布式 Erlang 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机制,它阻止未授权的外部设备访问本机的 Erlang 系统。同一个系统中的 Erlang 要想相互通信需要设置相同的 magic cookie。设置 magic cookie 最便捷地实现方式就是在你打算运行分布式 Erlang 系统的所有计算机的 home 目录下创建一个 .erlang.cookie 文件:
.erlang.cookie 文件只有一行内容,这一行包含一个原子值。例如,在 Linux 或 UNIX 系统的 shell 执行如下命令:
$ cd $ cat > .erlang.cookie this_is_very_secret $ chmod 400 .erlang.cookie
使用 chmod 命令让 .erlang.cookie 文件只有文件拥者可以访问。这个是必须设置的。
当你想要启动 erlang 系统与其它 erlang 系统通信时,你需要给 erlang 系统一个名称,例如:
$erl -sname my_name
在后面你还会看到更加详细的内容。如果你想尝试一下分布式 Erlang 系统,而又只有一台计算机,你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分别启动两个 Erlang 系统,并分别赋予不同的名称即可。运行在每个计算机上的 Erlang 被称为一个 Erang 结点(Erlang Node)。
(注意:erl -sname 要求所有的结点在同一个 IP 域内。如果我们的 Erlang 结点位于不同的 IP 域中,则我们需要使用 -name,而且需要指定所有的 IP 地址。)
下面这个修改后的 ping pong 示例程序可以分别运行在两个结点之上:
-module(tut17). -export([start_ping/1, start_pong/0, ping/2, pong/0]). ping(0, Pong_Node) -> {pong, Pong_Node} ! finished, io:format("ping finished~n", []); ping(N, Pong_Node) -> {pong, Pong_Node} ! {ping, self()}, receive pong -> io:format("Ping received pong~n", []) end, ping(N - 1, Pong_Node). pong() -> receive finished -> io:format("Pong finished~n", []); {ping, Ping_PID} -> io:format("Pong received ping~n", []), Ping_PID ! pong, pong() end. start_pong() -> register(pong, spawn(tut17, pong, [])). start_ping(Pong_Node) -> spawn(tut17, ping, [3, Pong_Node]).
我们假设这两台计算分别称之为 gollum 与 kosken。在 kosken 上启动结点 ping。在 gollum 上启动结点 pong。
在 kosken 系统上(Linux/Unix 系统):
kosken> erl -sname ping Erlang (BEAM) emulator version 5.2.3.7 [hipe] [threads:0] Eshell V5.2.3.7 (abort with ^G) (ping@kosken)1>
在 gollum 上:
gollum> erl -sname pong Erlang (BEAM) emulator version 5.2.3.7 [hipe] [threads:0] Eshell V5.2.3.7 (abort with ^G) (pong@gollum)1>
下面,在 gollum 上启动 "pong" 进程:
(pong@gollum)1> tut17:start_pong(). true
然后在 kosken 上启动 “ping” 进程(从上面的代码中可以看出,start_ping 的函数的其中一个参数为 “pong” 进程所在结点的名称):
(ping@kosken)1> tut17:start_ping(pong@gollum). <0.37.0> Ping received pong Ping received pong Ping received pong ping finished
如上所示,ping pong 程序已经开始运行了。在 “pong” 的这一端:
(pong@gollum)2> Pong received ping Pong received ping Pong received ping Pong finished (pong@gollum)2>
再看一下 tut17 的代码,你可以看到 pong 函数根本就没有发生任何改变,无论 “ping” 进程运行在哪个结点下,下面这一行代码都可以正确的工作:
{ping, Ping_PID} -> io:format("Pong received ping~n", []), Ping_PID ! pong,
因此,Erlang 的进程标识符中包含了程序运行在哪个结点上的位置信息。所以,如果你知道了进程的进程标识符,无论进程是运行在本地结点上还是其它结点上面,"!" 操作符都可以将消息发送到该进程。
要想通过进程注册的名称向其它结点上的进程发送消息,这时候就有一些不同之处了:
{pong, Pong_Node} ! {ping, self()},
这个时候,我们就不能再只用 registered_name 作为参数了,而需要使用元组 {registered_name,node_name} 作为注册进程的名称参数。
在之前的代码中了,“ping”、“pong” 进程是在两个独立的 Erlang 结点上通过 shell 启动的。 spawn 也可以在其它结点(非本地结点)启动新的进程。
下面这段示例代码也是一个 ping pong 程序,但是这一次 “ping” 是在异地结点上启动的:
-module(tut18). -export([start/1, ping/2, pong/0]). ping(0, Pong_Node) -> {pong, Pong_Node} ! finished, io:format("ping finished~n", []); ping(N, Pong_Node) -> {pong, Pong_Node} ! {ping, self()}, receive pong -> io:format("Ping received pong~n", []) end, ping(N - 1, Pong_Node). pong() -> receive finished -> io:format("Pong finished~n", []); {ping, Ping_PID} -> io:format("Pong received ping~n", []), Ping_PID ! pong, pong() end. start(Ping_Node) -> register(pong, spawn(tut18, pong, [])), spawn(Ping_Node, tut18, ping, [3, node()]).
假设在 Erlang 系统 ping 结点(注意不是进程 “ping”)已经在 kosken 中启动(译注:可以理解 Erlang 结点已经启动),则在 gollum 会有如下的输出:
<3934.39.0> Pong received ping Ping received pong Pong received ping Ping received pong Pong received ping Ping received pong Pong finished ping finished
注意所有的内容都输出到了 gollum 结点上。这是因为 I/O 系统发现进程是由其它结点启动的时候,会自将输出内容输出到启动进程所在的结点。